家电网

央媒观豫丨光明日报整版关注:解码河南文旅何以“破圈”

0人浏览   2025-04-24 09:03:00

古韵新声 涌动中原

——解码河南文旅何以“破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谷雨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下简称“幻城”),一座方形夯土残柱映入眼帘。“这是215立方米的黄土,这是取自河南的土,这是黄河冲刷过的土……”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叙事,残柱上蚕头燕尾的隶书将黄河、土地、粮食与传承的故事娓娓道来。

河南,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资源。殷商甲骨文的神秘符号,承载着古老智慧;婉转悠扬的豫剧唱腔,诉说着岁月故事。近年来,河南文旅以时尚为笔、创意为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让古老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游客身着盛装在郑州海昌海洋公园游览。郭少宁摄/光明图片

千年文明入“戏”来

“幻城有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近700分钟的不重复剧目、近千名演员。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和源远流长。”河南建业文旅营销中心品牌部负责人刘凯鹏介绍。他们创作了《天子驾六》《苏轼的河南》《李家村剧场》等剧目,重现商周礼乐文化、唐宋文脉等,将文明基因注入当代剧场。“文旅向上,艺术下沉。幻城创新了传统文化展示的方式,形成了文化体验—情感共鸣—多次消费的闭环。”刘凯鹏说。

除了幻城,近年来,中牟新区还先后建成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郑州方特、建业电影小镇、海昌海洋公园等8大主题乐园。“中牟新区以文化为核,深挖地域文化底蕴,以IP集群激活资源禀赋,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中牟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管世雷说。数据显示,2024年,中牟新区累计接待游客360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8%。

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以下简称“清园”),许多景观点位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时尚文旅地标。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宋朝人的一天,怎么过?踏入清园,北宋的市井喧嚣扑面而来。酒旗招展的孙羊正店、吆喝声此起彼伏的虹桥码头、身着宋代服饰的商贩与杂耍艺人……这里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将千年前的汴京生活一比一复原。

这里并不是静止的历史画卷,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剧场。为契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体验需求,清园以“沉浸式”为关键词,将历史文明转化为可参与的动态场景,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者”。与演员“飙戏”、看百场演出赢交子、在王员外家绣楼间争当“女婿”……这种“游戏化”的设计让游客从被动观光变为主动探索。“清园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主题乐园!”游客陈小旭激动地说。

场景创新出“爆款”

河南文旅的“时尚”密码,也藏在对网红IP的精准运营中。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精准契合文旅市场发展趋势,提升了自身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清明上河园的“丐哥”李金刚火遍全网,凭借“破碎感演技”与游客的即兴互动,成为清园必打卡的“活景点”。而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赵梅,则以幽默的“相亲脱口秀”让景区单日客流量暴涨。

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假期,清园、万岁山武侠城分别位列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收入第一名和第三名,开封市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9%。

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表演。刘永海摄/光明图片

《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暮色降临,灯笼点亮汴河两岸,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提上鲤鱼灯漫步虹桥。“这里的夜晚比白天更‘出片’!”汉服爱好者王佳兴奋地说。

清园《大宋·东京梦华》水景演出运用全息投影再现“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盛世画卷,翰园碑林“月下茶会”让汉服爱好者得以穿越碑林秘境。“古都开封通过文化赋能夜经济,利用演艺驱动夜间消费,使夜经济更加多元化、沉浸化,为全国各地的夜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陈楠认为,古都“场景化”文旅模式兴起,使得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实现双赢。

在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一面印有“郑州”二字的高大红砖墙下,集聚了身着各式潮流服饰的年轻人。他们或举着自拍杆寻找最佳角度,或三三两两摆出姿势,欢快的谈笑声与快门的“咔嚓”声此起彼伏。

“街区由原郑州油脂化学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来。”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总经理曹心荷介绍,“我们在保留苏式老厂房红砖、木梁、烟囱原貌的基础上,融入郑州墙等创意景观,打造出火遍全网的citywalk(城市漫游)打卡地。让游客在感受厚重历史的同时,能尽享创意与时尚的魅力。”

暮色四合,漫步于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朱雀市集”热闹非凡,特色珍馐香气四溢;“十八拍音乐市集”霓虹闪烁、旋律悠扬;“八大匠造物集”非遗匠人手中的漆扇流转生辉……

“如今,街区已集聚了百余位‘生活美学家’与‘文艺爱好者’。他们同各地来的年轻人一起,为街区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个性十足的小众店铺。不断创新的玩法与场景,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拥有独特的旅游体验。”曹心荷带着满满的自豪感介绍道。

主动求变迎新生

在河南商丘睢阳区的商丘古城内,短剧拍摄热火朝天。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群,如今成为影视创作的绝佳取景地,吸引着众多影视团队前来取景拍摄。

商丘古城归德府衙大堂前,演员正在演古装戏,场记板清脆的响声在青砖灰瓦间回荡。侧院的厢房被改造成临时化妆间,几位化妆师正为群演们描眉画鬓。

“今年二月,商丘古城成功被河南省文旅厅选定为文旅微短剧拍摄基地。”商丘市睢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秀美介绍,“目前每月有七八个剧组前来拍摄,每个剧组人员规模在45至80人之间。稳定的剧组流量不仅彰显了商丘古城在微短剧拍摄领域的独特魅力,也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服装租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俯瞰河南商丘古城。李恒摄/光明图片

洛邑古城,被誉为洛阳“汉服密度”最高的地方,曾经跻身短视频平台全国汉服打卡排行榜之首。它所处的街道原本是洛阳的“汽修一条街”,随着“汉服+旅游”模式的发展,这条街也成了“汉服一条街”。

擅长四轮定位的全瑞锋没想到,修了10年轮胎,现在转行修眉。2017年,依托金元古城墙遗址、文峰塔等古迹而建的洛邑古城开园。后来,洛阳政府及各级部门推出免费汉服妆造培训班,全瑞锋瞅准商机转行开汉服店,一头扎进这个陌生的行业,边干边学。

“公主拿了道具记得在前台登记”“公主在洛阳旅途愉快”走进全瑞锋的汉服店就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眼看生意日渐火爆,他拉来女儿帮忙:“你快来吧,我一个人不中!”

“汽修一条街”变成“汉服一条街”。这变化让全瑞锋不禁感慨:“从前满街汽油味,如今两手胭脂香。”

数据显示,洛阳汉服经营主体在2023年初仅有18家,如今已经激增至3000家以上。随着洛阳汉服体验店数量激增,洛阳去年全年吸引520万人次体验汉服,带动消费8.8亿元,形成了一条涵盖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多维度服务的全产业链。

在河南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除了传统的罐装茶,茶树花精华面膜、茶树花养肤套装等产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小小的茶树花有大本事,能衍生出几十种产品。

“茶不只是饮品。”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用数据娓娓道来,全区63.5万亩茶园孕育出117亿元综合产值。随着传统工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绿茶为主,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协同发展的茶类体系形成了,茶啤酒、茶面膜、茶精油等32款“茶叶+”产品得以研发。2024年,浉河区茶衍生品销售额突破8亿元。

信阳浉河区的茶农在采茶。聂品摄/光明图片

“看,这是我们新创作的哪吒和敖丙造型的花馍。”河南郑州90后非遗花馍制作人、馒有意思·非遗花馍创始人雷晨曦兴奋地展示着照片。照片中,花馍塑造的哪吒和敖丙的卡通形象活灵活现。“借着电影《哪吒2》的爆火和国潮兴起,我们特别创作了这个系列。”

雷晨曦创立的河南馒有意思食品有限公司,现已入驻郑州市金水区黄岗庙非遗小镇。“得益于园区为我们入驻的非遗项目提供的房租减免、技艺推广等多元化政策支持,我们得以心无旁骛地钻研花馍技艺的创新传承。”雷晨曦满怀激情地说着,同时展示了最新为青年群体精心打造的高定伴手礼系列花馍,“去年春节期间,我们带动了周边4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咱河南的饮食文化开出了‘花’。”

“今天,河南文旅产业以创新为引擎,在‘跨界融合+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胜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让时尚文旅一路生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说。(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王胜昔 光明网记者 刘晗旭 通讯员 仇继辉)

【专家视点】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创新实践,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以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美好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业态融合、补齐要素短板、坚持绿色发展等路径,既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支撑。

科技有助于深挖文化富矿,激活传统文化新活力。第一,数字技术为人们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和体验提供了便利,将相对复杂的内容转化为基于感官体验的图像符号,降低了文化认知和普及的门槛。第二,媒介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传播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实现文旅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多向互动、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从主体创作到主客共创的新变化,促进文旅业态丰富和内容传播。第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传播场景,通过动作捕捉等技术,让文化记忆从“眼睛看”到“身体记”,真正在沉浸式体验中拉近游客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

数字时代,文化资源的再生产有了更多可能。不少河南文旅的文创产品,就是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转化实现价值增值的例证。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文化符号通过文创产品融入生活,在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的同时,让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得到挖掘。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的社会动员力越发强大,带动休闲游、乡村游、工业游等新旅游业态发展演进。社交媒体的分享属性,让游客的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话题,将文化体验嵌入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创新,进一步重构了生活、旅行、社交的边界。

因此,文旅事业的发展可以聚焦科技赋能,让数智技术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利用科技在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新表达等方面下功夫,已经成为各地文旅融合探索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开封“飞越清明上河图”与武汉“夜上黄鹤楼”项目,通过激光投影技术构建视觉空间,实现物理空间、文化符号和情感体验的融合。数字技术还可以助力提供更好的文旅服务,敦煌AR(增强现实)眼镜导览以增强现实技术突破文物解说的单一文本限制,使壁画故事从平面符号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立体图像;湖南博物馆用AI(人工智能)还原“辛追夫人”,将考古研究转化为可交互的场景,实现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到“具身参与”的升级。

未来,我们应当持续利用数字技术服务场景创新,加快推动文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文旅融合新风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作者:周海涛,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一线讲述】这牡丹,不凋谢!

讲述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白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武

一说起古都洛阳,“牡丹”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当前,正值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期。洛阳城内,万亩牡丹竞相盛开,八方游人纵情徜徉。

我作为唐白瓷技艺的传承人,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手艺让牡丹花“国色”永驻。“永不凋谢的牡丹”——牡丹瓷,就是我凝结心血的代表作。

如果游客来到洛阳牡丹瓷博物馆制作基地,就能看见我们将瓷土幻化为“牡丹花”的过程。你看,花瓣如红玉,花蕊似黄金,花枝是琥珀质感,叶片则泛着翡翠色泽——一朵娇艳的牡丹以陶瓷的形式被永远定格下来。

牡丹瓷技艺源于唐代白瓷,创立传承于河洛地区,有1500多年的烧制历史。这种古老技艺在宋代逐渐没落,但一直在洛阳民间流传。

我与牡丹瓷结缘,与家庭环境的熏陶密不可分。我出身陶瓷世家,受爷爷影响,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白瓷烧制。2007年,我在赏花时心生灵感:能否把牡丹与陶瓷融合,施加釉彩,烧制打造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

瓷花、板壁等需要精雕细琢,烧制时还需保证花瓣形状不变化,捏塑只能结合实际经验与个人想象。每一步都需要反复试验,过程十分艰难。

且不说洛阳牡丹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一千多个品种,种类繁多、富有变化,仅仅是一朵牡丹花,就有5层40余片花瓣,要确保不变形、颜色逼真,难度可想而知。我请教不少陶瓷大师后,得到的回复惊人一致:“太难了!”

我从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等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以唐白瓷等烧制技艺为基础,创新陶瓷烧制技艺,让国色牡丹借古老瓷艺绚丽绽放。

我始终坚信,非遗只有更加贴近生活,才能散发持久魅力。闲暇时,我喜欢到游客多的地方转悠,寻找创作灵感。这两年,汉服逐渐流行。不少汉服爱好者告诉我,在拍汉服照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戴上洛阳牡丹元素的饰品增添华丽感。我顿时来了灵感,何不让牡丹瓷缩小为戒指、耳钉、手链、头饰等,“绽放”于汉服之上、方寸之间?

于是,我将河洛文化与青年喜好相结合,推出国潮风格的“小花匠”系列饰品。迷你精巧的牡丹瓷饰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青睐。一位年轻顾客告诉我:“从没料到瓷器还能以如此轻便可赏的形式穿戴在身上。”

三十余载光阴,我努力让非遗技艺借现代表达再度流行。古老技艺焕新的秘诀是什么?我想,那就是既有敬畏传统的匠心,也有拥抱变革的勇气。(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通讯员 张锐鑫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