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网

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竟有宁波人神助攻

0人浏览   2025-04-24 11:17:00

“东方红一号”卫星。图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它的设立背景是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太空。随着《东方红》乐曲通过广播电台的电波响彻神州大地,中国人正式开启了探索宇宙奥秘,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征程,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就此拉开。

近日,宁波文史爱好者李本侹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背后,有位此前地方史料尚未关注的宁波人曾经做出过贡献,他的名字叫陆绶观。

陆绶观。资料图

1965年8月,陆绶观以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科研计划处处长的身份,兼任当时的卫星任务办公室主任,作为该项工作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并见证了“东方红一号”的升空。

父亲为旅沪“宁波帮”

李本侹提供的资料显示,陆绶观的父亲名叫陆生田,曾用名陆巽甸,生于1898年4月,是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宝幢人。

说明陆生田为宝幢人的资料。

1911年至1915年,陆生田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以及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后长期在洋行或华商进出口企业中工作。1916年至1924年,其工作单位有列丰洋行、华裕洋行、大中华兴叶公司、高福洋行等,从职员一步步变成了部主任、经理助理。

1925年至1935年,他先后在华商开办的昌生洋行、和昌洋行任出口部经理、副经理。1936年至1955年,成为上海宏甡商行的股东和总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生田的社会职务有上海市工商联候补执行委员、国际贸易业董事会委员、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等。公私合营阶段,他从国际贸易业畜产公司经理,变成了畜产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

陆生田的履历。

陆生田的妻子叫何梅卿,陆绶观是他们的长子,生于1926年。陆生田夫妇共育有4子3女,除了陆绶观还有陆绶丰、陆绶敏、陆绶华,以及女儿陆绶珍、陆绶瑛、陆绶姝。

从档案资料看,这家人几乎个个都是“学霸”。陆绶观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在北京工作,陆绶丰和陆绶敏在上海麦伦中学读书,陆绶华在复旦大学读书,陆绶珍在燕京大学读书,陆绶瑛从上海智仁勇女校毕业后,也在北京工作。

其家庭成员的资料信息。

卫星设计院的成员之一

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而后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成为国人的梦想。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后,196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向中央专委呈报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就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十年奋斗目标和发展步骤等五个问题作了论述。方案经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

随后,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三个组织:卫星任务领导小组,组长谷羽,副组长杨刚毅、赵九章;卫星总体设计组,组长赵九章,副组长郭永怀、王大珩;卫星任务办公室,主任陆绶观。

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图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成立,代号651设计院,相关工作开始加速。这一年,陆绶观40岁,在团队中相对比较年轻,记性也比较好,又了解整体的情况。后来人们在撰写相关回忆录时,经常有人去采访他。

1999年,73岁的陆绶观撰文《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详细回忆了“东方红一号”升空的全过程。

陆绶观在文中提到,“东方红一号”设计之初便确定了“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听得到,看得见”的目标,为了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音能让全世界人民听到,团队“通过众多方案的反复研试,选择确定了最佳方案”,即让星上短波发射机“一身二任”,既播送乐音,又传送遥测信号。

文末,陆绶观总结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上对我国封锁禁运,国内经济调整、恢复时期研制成功的,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同,自力更生的一曲凯歌。充分反映了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拼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勇于开拓、知难而进的可贵精神面貌。”

“人造地球卫星……是国家科技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集中表现,组织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回顾过去,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的优势所在和潜力之大。面对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国防和国民经济尖端技术,关键在于创新,以新的思路创造新式武器和新型生产技术……”

写于世纪之交的话语,而今看来,亦有现实意义。

记者:顾嘉懿

编辑:施雯